(侵权责任法医疗)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

(侵权责任法医疗)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

导语

在医疗领域,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医疗损害责任问题日益凸显。作为保障患者权益和维护医疗秩序的重要法律基础,《侵权责任法》中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侵权责任法》中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以期为解决医疗纠纷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医疗损害责任的基本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医疗损害责任的基本归责原则。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的规定,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因过错侵害患者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意味着,在诊疗活动中,只有当医疗机构或其医务人员在主观上存在过错时,才需对患者所受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医疗技术损害责任和医疗管理损害责任都必须实行过错责任原则。

二、过错推定原则在医疗损害责任中的应用

过错推定原则是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的特殊情形。在某些情况下,法律推定实施医疗行为时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具有过错。例如,《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了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告知义务或违反保密义务的情况下,推定其具有过错,并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种推定过错的方式,减轻了受害患者的举证责任,有利于保护患者合法权益。

三、无过错责任原则在医疗产品损害责任中的适用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的另一种特殊情形。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九条的规定,因药品、消毒产品、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承担无过错赔偿责任。这一原则的适用,有助于保障患者因使用缺陷医疗产品而受到损害时的赔偿权益,同时也促使医疗机构加强对医疗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四、医疗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及责任划分

在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中,构成赔偿责任的要素包括:医疗行为、损害事实、医疗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过错。根据医疗过失行为在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医疗损害责任可划分为全责、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这种责任划分的依据是医疗过失行为对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的影响程度。

五、公平原则在医疗损害责任中的适用性探讨

虽然《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了公平分担损失规则,但理论界对于该原则是否适用于医疗损害责任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公平原则可以适用于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然而,将公平分担损失规则直接应用于医疗损害责任领域,可能与《侵权责任法》中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的一般条款不符。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应谨慎考虑公平原则的适用。

六、案例分析: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的具体运用

以詹某、肖某诉某人民医院、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疗损害赔偿案为例,该案体现了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的具体运用。在该案中,两家医院因对患儿病情处理不当、检查抢救治疗不到位等原因,共同造成了患儿死亡的事故。法院依据过错责任原则,判决两家医院共同承担赔偿责任。这一案例表明,在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中,法院会根据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来判定医疗机构是否承担赔偿责任。

七、总结

综上所述,《侵权责任法》中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这些原则在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中的具体运用,有助于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同时,在处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时,应充分考虑医疗行为的专业性、复杂性和未知性等因素,确保归责原则的公平合理适用。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也将进一步得到优化和调整。

我国医疗损害责任包括哪三类 (一)

医疗损害责任可以分为三类:未尽告知义务的责任、未尽诊疗义务的责任、未尽保护隐私的责任。

【法律依据】

《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医疗损害医疗损害分类及归责原则 (二)

医疗损害主要分为三类:医疗技术损害、医疗伦理损害和医疗产品损害。

首先,医疗技术损害指的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诊断、治疗等过程中,由于技术过失导致的不符合医疗专业标准的行为。遵循过错责任原则,患者通常需要证明医疗机构的过失,但在特定情况下,《侵权责任法》会直接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如违反法规、隐匿或篡改病历等行为。

其次,医疗伦理损害涉及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为中违背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如未充分告知患者、未履行告知义务等。这种情况下,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医疗机构需证明自己已履行义务,否则需承担赔偿责任。

最后,医疗产品损害由医疗机构在诊疗中使用有缺陷的药品、器械等产品导致,依据《侵权责任法》,无论医疗机构或产品制造者有过错与否,患者都有权请求赔偿,适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

医疗损害责任认定只适用哪些情形 (三)

医疗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未尽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所规定的注意义务,在医疗过程中发生过错,并因这种过错导致患者人身损害所形成的民事法律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第54条的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医疗技术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从事病情的检验、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治疗措施的执行,病情发展过程的追踪,以及术后照护等医疗行为,不符合当时既存的医疗专业知识或技术水准的过失行为,医疗机构所应当承担的侵权赔偿责任。医疗技术损害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证明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医疗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须由原告即受害患者一方承担举证责任,即使是医疗过失要件也由受害患者一方负担。

医疗伦理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从事各种医疗行为时,未对病患充分告知或者说明其病情,未提供病患及时有用的医疗建议,未保守与病情有关的各种秘密,或未取得病患同意即采取某种医疗措施或停止继续治疗等,而违反医疗职业良知或职业伦理上应遵守的规则的过失行为,医疗机构所应当承担的侵权赔偿责任。在诉讼中,对于责任构成的医疗违法行为、损害事实以及因果关系的证明,由受害患者一方负责证明。在此基础上实行过错推定,将医疗过失的举证责任全部归之于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一方认为自己不存在医疗过失,须自己举证,证明自己的主张成立,否则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医疗产品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过程中使用有缺陷的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以及血液及制品等医疗产品,因此造成患者人身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医疗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应该承担的医疗损害赔偿责任。这类损害责任通常涉及产品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医疗机构在采购和使用医疗产品时,应当确保其质量符合安全标准,否则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因此,医疗机构在进行医疗活动时,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诊疗技术规范,确保医疗行为的专业性和安全性,以避免医疗损害责任的发生。同时,患者在遇到医疗损害时,应当积极收集证据,依法维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医疗事故谁需要负责 (四)

医疗损害赔偿责任主要由医疗机构承担。以下是关于医疗事故责任承担的详细解答:

医疗机构承担责任: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如果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那么由医疗机构来承担赔偿责任。

医务人员的诊疗义务:

《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需要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如果医务人员未尽到此义务,造成患者损害,医疗机构同样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责任主体明确:

虽然医疗事故可能涉及医务人员个人的过失,但法律上规定由医疗机构作为责任主体来承担赔偿责任。这意味着,患者或其家属在寻求赔偿时,应向医疗机构提出索赔要求。

综上所述,医疗事故的责任主要由医疗机构承担,包括因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错或未尽到相应诊疗义务而造成的患者损害。

接受生活中的风雨,时光匆匆流去,留下的是风雨过后的经历,那时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另一种安慰。所以遇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积极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时刻告诉自己没有什么难过的坎。赣律网关于侵权责任法医疗就整理到这了。